一直不懂:苏轼为什么很流行,一直流行?

居然看到这个老帖子,史学素养有待加强啊,引发了我论坛时代的胜负欲。

①苏轼之所以名声盛隆,亦如王羲之、李白。

试想一下你现在是个画家,画一幅画,本来就上等水平,又为当代推举、价格高昂、争相购买。死了之后一千几百年,由上至下都推崇备至,画作价格历代都高拱若秘珍。然后这一千几百年来的画家都是学你的画,他们的老师的老师也是学你的画,他们的老师觉得你的画很好,甘为“青藤门下一走狗”,他们的祖师也认为一身画功是受了你的恩惠。那么后来人还会说他不好吗?打自己祖师的脸就是打自己的脸。

②苏轼的存世文献其实相较于北宋,极少。

首先乌台诗案就烧了很多,后面流放岭南,很多新著作都没法北传。当时京都的人一旦抄到苏轼的“海外”新作,卖得很贵。什么意思?就是说苏轼在活着的时候,名声已经昌盛无比,这时候王安石也还活着,唐宋八家里一堆大牛都还活着。再后来司马光当政时期,抨击王安石、打压苏轼,王苏二人的很多著作都遭到禁毁。徽宗、高宗时期很喜欢苏氏诗文,才逐渐恢复流传、刊刻。很多专业著作,还是属于孤稀本,所以现在很多“传·苏轼作”,真伪不知。

另外,在蔡京时期,什么王安石什么司马光什么苏轼,那些人都是死去的政治筹码罢了,这几百号人的著作,被禁绝的最严重的是这个时期。

③【历史的吊诡在于】这段话后面的事都跟苏轼无关,人都死了,怎么出台政策?

之所以后人拿苏轼出来,是利用他生前的名声“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徽宗爱搞艺术,觉得旧臣很牛逼,徽宗给苏轼的谥号叫“文忠”。虽然比千古文人心中的最高评价“文正”还差了点,但也很难了。生前有群众基础,死后,对付皇帝的“投其所好”。这种待遇唐宋八大家的其他人都差了很多。所以可以说徽宗早期苏轼的名声、刊作有一定恢复,仅此而已。

④苏轼与王安石并不是敌对关系。

苏轼不满王安石的激进政策,受不了中央大佬的两派斗争,所以拍屁股跑了,跑到苏杭这些有钱的地方,实际就是怕了党争,跑地方享受去了。结果到地方上管不住嘴,还爱写诗,嘴又碎又大,惹毛了中央大佬,你不是名声昌隆么?你不是诗词写得好么?就整你,搞文字狱,这波苏轼差点就凉凉了。

本质上是大象打架蚂蚁遭殃,难道京都打得火热的两派真的很重视一个毫无势力地方官?没有势力照看、又名声昌隆,拿他做文章而已,不需要效果大,但是好用。不管哪一派做什么都是“集体意志”。古今都喜欢宣传成,苏轼个人对王安石政策的不满,导致相害,属实是民间爱好的“传奇色彩”,而不是政治家需要的“政治素养”。

实际上最后推翻王安石成果的是司马光一党,苏轼只有群众名声,有什么势力?苏轼不满司马光一党完全推翻王安石的政策,所以中央再次待不下去,不站队就要滚蛋。

苏轼与王安石的相互嘲讽主要在诗文上,这种文人相轻很正常,有时会发展成“雅好”。都是同时代的人,你个糟老头子,凭什么不能瞧不起你。但是同时代学富五车,能够在诗文上理解苏轼的恐怕也就王安石了。南宋的很多笔记记载这些王苏相爱相杀,其实就是相当于“宫禁秘闻”“吃大佬的瓜”

⑤【苏轼看不起文选,是因为他没看过文选。】苏轼看不起文选有可能,苏轼没看过文选不太可能,文选就是“高考名家范文”是唐宋读书人的畅销书。苏轼说:这本文集里面的某某篇写得跟鸡蛋一样臭,不像是那个朝代的文章。就相当于我们说“就这?还高考满分作文?”往轻了说叫文人相轻,往重了说叫文献真伪的个人判断。

从学术角度,这叫不可证伪。难道谁能证明,萧统所收汉代的文章是真货?反之也不能证假。学术界的规矩,当不能证明为假,姑且认为真。但苏轼在书信跟朋友说某某文章是假的,更像是一种私下口嗨,而不是严肃的论文批驳吧?

萧统的南北朝跟李陵的西汉差了500年,亦如今日编辑明人文集,说:这篇文章确实是明代某某写的。

苏轼又跟萧统差了500年,亦如今日研究明人文集,说:现在看到的这篇传为明朝某某的文章写得很烂,不像明人文章。

⑥王安石的名声问题

王安石在有宋一代名声就臭。因为王安石是改革先锋,顶着火力跟政敌狂喷的,首当其冲。但是当年他们之间喷了什么谁又记得了?非专题研究写个五六本书,搞不清楚。但是人人都知道王安石当时火力很猛,所谓“拗相公”,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政治上得罪了很多人,是名声臭的根源,民间以“拗相公”传扬,倒是有一点传奇色彩,折服其人格魅力。古往今来,一定是这个性格怪咖得以传名,例如“强项令”董宣,“拗相公”王安石,“司马牛”司马光......名声一定是民间传的,但好坏一定是敌我势力的强弱胜败。民众只关心吃瓜调戏,名声越怪越好。

王安石的名声在北宋时就很臭,别人就想安安心心混一下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和和谐谐。你非要去改革,这不把大家都得罪了吗。结果你王安石一派火力还很猛,别人不怕吗。政治上斗不过王安石,还不能泼脏水?名声自然就臭了。两派攀咬,也就王安石坚如顽石,顶得住对面的火力。对面的欧阳修,年纪又大,还被别人传他爬灰,立马就怕了。

南宋的很多笔记,记载的王安石形象其实还是记录他“狡诈”“精明”“顽固”“不知情趣”的形象。当年的改革,南宋人也不愿提及。就是说北宋以后,王安石在民间津津乐道,但是政治上是一种“党争符号”,唯恐避之不及。

⑦王安石的著作流传

王安石是有一套宋刻文集的,之前有拍卖,现在似乎是个人收藏?为什么王安石著作流传不多?跟苏轼一点关系都没有。前言,王安石本身名声就臭,为政敌打压抨击。神宗之后,在政治上还是一种禁忌,王安石平生著作又多涉政治。谁愿意刊刻他的文集?不在历次禁毁中消灭光就算不错了。

苏轼这种非斗争中心的,都因为炮火殃及,流传著作杂七杂八。身处斗争中心的王安石就更不用说了。另一个身处斗争中心的司马光,著作也是一个样子,真伪相杂,善本不多。

而且苏轼有苏门六君子,就是学生多,帮着收集残存的文献。王安石哪来的学生?改革正盛,都是学生,改革失败,避之不及。一个不多涉政治的文坛宗主,一个斗争中心的政治强人,他们著作的流传,自然差别很大。很合理。

王安石以前虽然党争激烈,但还是比较体面,祖坟著作也没多大事,王安石以后的就都撕破脸了

就像明朝严嵩一家著流传也比较受制,一切都非常合理

Copyright © 2088 霓蓝星游戏活动站_二次元游戏资讯_专属礼包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