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963年出生。医学硕士。南陵县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于198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于199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全国名老中医李乾构教授徒弟。北京市第二批“125”人才Ⅰ类人才。北京市高校骨干教师。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在医、教、研方面有突出成绩。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及医院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肠动力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工作。负责承担及参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及首都发展自然科研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合作科研基金课题多项。已在国家级及省级医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了《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等书的编写。
刘汶医生认为,现代人工作节奏紧张,生活压力大。过度焦虑是导致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重要原因;正像古人所说“百病皆生于气”。从中医学角度讲,由于人们长期忧思恼怒,情绪抑郁不畅,导致肝气郁结,不能条达。若肝气横逆克脾,脾气受损,久而久之,肝郁脾虚,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全身,从而出现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腹胀纳差,大便溏稀等症状;若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可出现胃胀胃痛,胸胁胀闷窜痛,喜长出气,嗳气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时要从“调肝”入手,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刘汶医生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高脂肪、高热量占据了饮食的主要成分。嗜食肥甘厚腻辛辣食品、痛饮咖啡浓茶甜饮料,烟酒不节、久坐不动,好开夜车、不喜欢户外活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了现代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模式。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湿热内生,另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能运化,日久就会郁滞化热,导致湿热内停。出现上腹胀满,食欲不振,纳差恶心,口苦口臭,口干口粘,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治疗时要从“健脾”入手,使脾健则运化功能正常,湿去则热邪无从以生。釜底抽薪,湿热可清。清化湿热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老年人与久病以及危重病者多有脏腑脾胃虚弱,气血阴阳失调。病情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刘汶医生认为,辨证施治时要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生活居住环境,社会工作背景以及心理状况等等,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及医学检查资料等,仔细甄别。做到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方能全面了解患者机体的全面状况,对证下药,药到病除。
一.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刘汶医生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原因多考虑与情志失调、不良饮食习惯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畅情志。郁怒伤肝,则木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出现嗳气吞酸,胸胁胀痛等。烟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腻,湿热内生,中焦气机不畅,致胃失和降,胃气上犯作酸。忧思伤脾,脾不化湿,湿热内停,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肝胆湿热熏蒸,胃气上逆而作酸。疾病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应以“降逆和胃”为大法。根据具体病情,酌予疏肝和胃,清肝利胆,清化湿热或健脾温中等治疗。治疗时还应改善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刘汶医生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胃痛”范畴。工作、生活压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一个主要社会心理因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由于思虑过度、抑郁恼怒等原因可引起情志不畅,怫郁气机。致肝气郁结,横逆克脾犯胃,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本病。出现上腹痞满、疼痛、嗳气早饱等一系列症状。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由于本病发病时间长,病情多反复发作,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肝郁脾虚”为本,气滞湿阻、饮食积滞、瘀血痰凝等为标。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治宜疏肝健脾,标本同治。根据病情不同而兼以消食导滞,理气活血,化痰去湿等治疗。
三.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三种类型。慢传输型胃肠道动力减低,也称为结肠无力型。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或呈球状。出口梗阻是指直肠或肛门口功能异常,导致直肠肛门暂时性解剖梗阻,大便出口不畅。多表现为排便时间明显延长,排便异常费力,甚至排稀软便仍然排便困难,有排便不尽感。混合型则兼而有之。可做直肠指检、全胃肠道传输试验、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结肠测压、球囊排出试验等鉴别。如果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急性起病或便秘进行性加重,或大便挟有鲜血、粘液,或有贫血、黑便,体重下降等,要警惕器质性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存在,应尽快作相关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等确诊。
功能性便秘大多数发病时间比较长。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发病与人们的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情绪波动等密切相关。刘汶医生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证。本虚是指脾胃虚弱或脾肾两虚,或肝肾阴虚,标实是指肝郁气滞、食滞痰阻、气滞血瘀等。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健脾补气、温肾助阳,或滋水涵木,佐以理气通腑,疏肝养肝、消食导滞、活血化淤等治疗。
刘汶医生认为,便秘的治疗,应是综合性治疗。治疗便秘的原则是,应选择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切忌滥用泻药。否则会抑制排便反射,导致便秘加重。严重者可引起结肠黑变病。而结肠黑变病是一种癌前病变。首先,应调整饮食结构,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约2000-3000ml,早晨应占全天饮水量的1/4-1/3,多吃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其次是改善生活和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最好在早晨起床后为佳。每次排便时间不要太长、太使劲,否则会造成直肠粘膜内脱垂,会加重便秘。每天晚上临睡前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200下。对于慢传输型便秘,治疗予理气通腑中药治疗。平时可用生白术、生黄芪、百合等煮粥服,加上针灸或按摩支沟、中脘、足三里、涌泉穴等综合性治疗即可。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盆底疝、会阴下降综合症等,多有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治疗时可以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盆底痉挛综合症、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患者多有心理失调,治疗时重在舒肝理气、安神定志,可用柴胡舒肝散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症有肌细胞变性存在,治疗时可用活血化淤治疗,可用少腹逐瘀汤或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直肠孤立性溃疡综合症,多属于湿热下注,可予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加减治疗,直肠前突如是经产妇、老年体虚所致,可用四君子汤和增液汤或八珍汤加减治疗,而年轻人的便秘多由于排便习惯异常所致,可纠正不良的排便习惯,中药予服柴胡疏肝散和抵当丸治疗。
四、中医治疗功能性腹泻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功能性腹泻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都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刘汶医生认为,这两个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大致相同,多由于饮食内伤、情志不调,外感六淫后失治误治,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脾虚气滞,或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横逆犯脾,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湿浊阻滞,升降失调,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疾病多迁延日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标本兼顾。在健脾补气的基础上,需根据病情佐以疏肝理气、化湿止泻、温肾助阳等治疗。
五.典型病例
病案一(IBS腹泻型)
张某,女,74岁。2007年1月4日初诊。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一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一年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每日3-4次,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后缓解。纳可,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弦。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
患者腹泻时间长达一年,脾气虚弱。脾气虚则脾失健运,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土壅则木郁。肝脾不和,则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脾气不运,则乏力。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滑为脾虚之象。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症
中医诊断:泄泻
辨证:脾虚湿滞,肝郁气滞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处方:党参20g,苍术10g,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5g,炒苡米10g,炒山药10g,陈皮10g,半夏10g,焦三仙60g。炒莲肉10g,炒扁豆10g
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并忌食生冷油腻,调畅情志,适寒温,慎起居。
二诊:患者腹泻次数减少,每日一次,腹痛及乏力减轻。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继服原方巩固疗效。
按:治疗泄泻,调理饮食,稳定情绪,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应寒热气候变化,均有利于本病的康复。
病例二(IBS便秘型)
张某某,女,34岁。初诊日期:2007年12月9日。便秘10年加重1月。患者10年前开始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开始三日排便一次,便前腹痛,便后缓解。遂服通便药治疗,服通便药时大便方能解,但逐渐加大通便药量才能凑效。近一年来服泻药后仍排便困难。今年做结肠镜示“结肠黑变”,在医生嘱咐下停服通便药。近一月便秘加重,不用通便药和开塞露即不能排便,伴腹胀甚,无便意,用通便药后肛门重坠,欲便不得,勉强排出,也为球状干便,便后腹胀不适感略减轻。纳差,乏力。舌淡,苔白厚干,脉弦滑。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中医诊断:便秘
辨证:脾虚肠燥,气机阻滞
治法:健脾益气,润肠通便
处方:玄参30g 麦冬15g 生地30 g 火麻仁30 g 郁李仁20 g 生白术30 g 茯苓10 g 炙甘草3 g 瓜蒌仁30 g 生黄芪30 g油当归20g 黑芝麻30g 炒莱菔子30g
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并嘱患者定时排便,适量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每晚自我顺时针按摩腹部200次。
二诊:服上方7付,大便每日一次,但仍排便不畅,余无不适。舌淡,苔白干,脉弦滑。
上方加槟榔10g、木香10g,续服7付。
三诊:大便正常,每日一次,腹无所苦。舌淡,苔薄白,脉弦滑。予服肠泰合剂,每次二支,每日三次。以巩固疗效。随访1月,已能正常排便,大便质可,每日一次,余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