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来明白点,精神放松舒服点;唱唱歌曲乐呵点,想想好事痛快点;吃点好的高兴点,烦心事情少想点;身体情况知足点,晚上睡觉香着点;要和疾病斗着点,怕字去掉笑着点……”为了配合张捷主任治好自己的抑郁症,70多岁的谷大爷自编了这首顺口溜。张大夫把顺口溜装裱起来挂在诊室的墙上,也用来激励别的抑郁症患者。张捷在20多年的行医生涯里,收到过患者几件特殊的礼物,顺口溜是一件。还有一本画本被张捷视为珍宝,绘者是患者小王。
新婚抑郁症患者求助中医
2008年, 26岁的小王在父母陪伴下走进张捷的诊室。她新婚不久,却不幸得了抑郁症。之前,去过很多医院,吃西药,她身体受不了;做心理治疗,她根本不说话。半年过去了,一点起色都没有,这可急坏了父母。生活刚刚开始,花一样的姑娘,难道就要眼瞅着枯萎下去吗?他们想到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中医。
张捷说话轻声柔语,笑起来眼睛就像两道弯弯的月亮。在一张一米见方的沙盘上,摆着各色人偶、树木、房屋、动物、工具。张捷就用这些道具跟小王开始了最初的交流。慢慢的,小王开口了,聊上学的事、现在的婚姻……原来小王是学广告设计的,自从得了病,班上不了了,工作就辞了……
小王在画本开头画了19个头像,第三排第二个是张捷。在注释里她写道: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关键之一是良好的医患互动。治疗抑郁症最佳疗法应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双管齐下”。而对于中国患者来说,中国的医生还多了两样武器,那就是中药和针灸。
银针成为攻心的“神器”
2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50多岁的老黄,像一片落叶从自家楼上一跃而下。他受不了中风后的半身不遂和生活不能自理。没多久,又一位女患者跳楼了。其实她中风后遗症比较轻微,完全可以通过治疗和康复恢复过来,而她却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深秋的悲剧,刺痛了张捷的心。她懂得了,医者医病,更要疗心。于是当时在内地认知率不高的西方心理学书籍,摆上了她的书案。之后她知道了,中风后抑郁是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而癌症、糖尿病、慢性疼痛以及不良生活事件等等,都可以引发抑郁症。
当年的张捷,如今已年过半百,不仅是知名针灸专家,还成为心理咨询师。她手中的银针,不仅仅是只会认穴的普通医械,还是攻心的“神器”。凭着针灸、药物、心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她在南陵县中医医院开创了一个新“门派”——心身医学科,成为全国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先行者。
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小王渐渐懂得了,愤怒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健康而必要的情绪,应该学会表达愤怒……不要将需求藏在埋怨背后……渐渐的,小王的症状减轻了,情绪逐渐稳定,开始恢复以往的生活。逛街、购物、与朋友聚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也尝试着用新的方法去调节情绪,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发脾气。
小王一边治疗,一边当起了义工
张捷慈眉善目,更有一副菩萨心肠。她每天7点开诊,比正常提前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里,她预约上学、上班的人第一拨扎针。8点正式上班以后,再按照先来后到顺序扎针。但候诊让人心急气躁,为了先扎上针,患者之间难免纷争。
小王是个有心人,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小王心想:一个诊室8张床,扎针、“醒针”需要30分钟,也就是说大概半小时换一拨人,能不能采用预约的方式?愿意早来的就赶早,愿意晚来的就晚到,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不说,还能缓解楼道拥挤。小王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张捷眼睛一亮。经过近一年治疗,小王病情明显好转,适度与人接触,还有利于疾病康复。就这样,在张捷的支持下,小王一边治疗,一边做起了义工, 帮她叫号、预约。
义工也不是好当的。你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 同样是患者,凭什么管我?有一次小王受了委屈,张捷带领她的团队和小王一起,分析原因,相互支持、鼓励,用心理学的方法同理患者,梳理情绪。在做义工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小王渐渐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一年以后,小王痊愈了。她在画本说明中写道:当治疗结束的那一刻,有开心、感谢、舍不得。开心是因为我的病好了,而且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感谢是要感谢你们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对我的付出和帮助。无论是治疗,还是在治疗以外,你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我。舍不得是非常舍不得和你们分开,因为和你们在一起真的好开心……
治疗结束的时候,小王悄悄送给张捷一个礼物。张捷摆手说:“不行,不行,我不能要你的礼物。”小王说:“您先别忙着说不行,看看再说。”小王展开20多页的画本,那是她用画笔记录的从第一天看门诊到病愈的整个心路历程。“即使我们分隔两地,从彼此的视线中消失,天空也依然是连在一起的……我将带着您爱的微笑,去寻找属于我的美好……”看到这,张捷的眼睛湿润了,“我收下,我收下。”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康复,是送给医生最好的回报。
痊愈后的小王没有马上找工作,而是在张捷这里继续做义工,和患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了解到,是抑郁症让他们滤掉了一切正面、积极、向上的事物。经过治疗,可以摘掉心里的墨镜,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你朝生活微笑,生活就会向你微笑……医患之间以联盟的形式,患者之间以互助的方法对付疾病,事半而功倍。
2012年,31岁的小王当妈妈了。自打怀孕,小王就不再做义工了。可义工那份差事,却被很多患者惦记着。5年来,前前后后有十几名焦虑抑郁患者做过义工。预约扎针的方案几经修改完善。医患共同开创了分时段针灸的预约流程。
来自患者的“正能量”也时常鼓舞、打动着张捷和她的医生团队,“做医生挺好的,不是只有付出,也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