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戥子挑起患者的健康_南陵县中医医院

药戥子挑起患者的健康

发布时间:2016-04-03    作者:wp    来源:未知    
药戥子挑起患者的健康
 
       50多平米的房间被高高低低的柜子围起来,当归、党参、半夏、黄芪……古朴的字体印在木质药柜的一格格抽屉上,十几只手有的忙着抓取、称量饮片、有的忙着分装,铜质戥子、大大小小的纸包,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草药散发出的香气。这里是南陵县中医医院特需门诊的中药房。

   “一把抓”的手感

   “您先稍坐坐,等抓得了叫您。”药房资深最老的药师史春长接过患者从窗口递来的方子,扫描条码,走到后面的药房。“杏仁、厚朴、枳实……”只见他一边口中小声念着药方,一边从药斗中顺手抓起相应的饮片放在戥子铜盘中,几乎在瞬间,戥子杆就处在了平衡的位置上。
“一般分量轻的用戥子称量,份量大的我们也用电子秤。”说话间,史师傅又抓起了方子中用量较大的一味饮片,放在了电子称的盘中,三把放完,电子称的示数就跳到了相应的份量。
史春长介绍,药柜中药物放置的顺序都有讲究。药柜一般是“横七竖八”,横向七格,竖向八格。重的放在下面,松泡的放在上面,常用的放在中间,不常用的放在上面。“用的多的药用大药斗装,小的用小药斗。常用的治疗同一类疾病的药物放在一起。像枣仁、远志,有安神作用的都挨着放。”
除了要熟记几百种药物的摆放位置、外形、质地、功效外,药师的手上也有“准头”。
中药饮片有的小如米粒,有的大如半个手掌,有坚实的根茎类切片、有疏松的全草或者叶片,在称量时,不同药物的体积也千差万别。药房组长李楠介绍,一般一剂药的误差在3-5%左右。“史老师在药房工作了四十多年,这‘一把抓’的功夫比张秉贵都准呢。” 
       在普通人眼里,抓药可能很简单,其实这里面的讲究可不少。比如根据药物的性状先煎后下,就是一门学问。“您把这个小瓶里的药粉,每回煎好药以后冲在药里就行,一次半瓶。”李楠一面把配好的药交给患者,一面嘱咐。她介绍,有些需要先煎后下的药物,药房都提前做成了“小包装”:有的贵细料单用小瓶装好,有的用纱布缝成的小袋装好,有的单用塑料小包装好。“这样方便调剂,也方便患者使用。”
 
    “日行20里地”的脚力

       药剂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个需要拼脑力,更需要拼体力的活。
       中药房主任陈占功介绍,“近几年,来看中医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多数时间,药剂师们从早八点到晚上五点下班,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在工作,有时赶上值班晚间门诊,工作时间更是被拉长了。医院一天的处方量大约有3万多份。” 
   “在这期间,想喝口水都难,午饭都是赶紧吃两口就赶紧回来,处理上午还没抓完的方子。”李楠说。
   “抓药不出门,通县打来回。”这句流传在药房的老话,道出了药剂师的辛苦。“过去,药行的老人多来自于通县地区,在通县内走一圈大概20里地。而在药房抓药,抓一剂药来来回回走的路,虽然看着不多,但一天下来加起来也很可观。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管药师郑路明解释。
  “平时一天上午特需门诊有八九个医生出诊,一个人给3、40个患者看病,我们一天就大概需要调剂1000多剂药。”下午三点多,史春长终于能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下,“今天下午出诊的医生少,平常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个时间,有时候上午的方子还都没抓完。”桌上摆着的就是今天上午厚厚的一摞方子,数数也有几十来张。
  “现在很多外地患者都慕名来这里看病、抓药。有时候,我们也劝患者拿了方子回家抓药,但患者却说,在这抓的药质量好,在当地抓的药,有时候味道、效果都不一样。”郑路明说,“现在院里的药品70、80%都出自医院自己的饮片厂。厂子在各地收购原材料,再进行加工。一方面降低了成本,一方面使得药品质量更有保障。”
长期的站立、推拉药斗、低头看处方,这些周而复始的动作,使得静脉曲张、颈椎病、肩周炎等成为药剂师们的常见病。药房里大多都是植物类药物,在拿放药物过程中经常有被尖利的枝叶划伤的可能,而细毛、尘土等带来的粉尘污染,更是药剂师们健康的一大威胁。“今年8月,医院为中药房了安装空气净化设备,更换了中央空调,中药房的工作环境也好了许多。”陈占功说。
  
   “一瞥准”的眼力

      除了好脑力、好体力,药剂师们还需要一双“慧眼”,核对检查药方和抓出的药物是否相符。
      抓齐药方中的饮片后,就需要进行分装和复核了。“在复核时,我们要检查有没有配伍禁忌,有没有超量,有没有落味的,对于需要先煎后下等特殊处理药物的小包装,以及贵细料,剂数,这些都要看到。” 主管药师刘**(在特需药房工作的这位老师,名字我没记下来,麻烦您补充一下)在药房工作已有36年,药方、药物上的纰漏,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
  “以前还需要辨认不同医生的笔迹,这之中难免会出错。现在有了电脑打印的处方,我们抓起药来也方便多了。”史春长说,有了编制好的程序,划价、打印处方均可方便地完成,也为药房的工作人员减轻了不少负担。
中医不仅需要医生辨证的准确,更需要药剂师调剂的到位,药剂师们也是医生默契的合作伙伴。每个医生擅长的领域不同,用药习惯也各有差别,儿科用药量一般都相对较小,妇科活血化瘀类药物用的多,肝病等科病情复杂处方相对较大、用药味数多……这些药剂师们也都熟记于胸。“有时候看着方子大概也能看出是哪类的病,可能是哪个大夫开出的。”李楠说。 
 
       举步维艰的境遇

       中药房主任陈占功介绍,医院一天消耗大约7吨的中药饮片,从药房发出 3万多剂中草药。处方量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6%,2013年上半年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15%。“工作量年年都在增长,药房工作一直处于超饱和的状态,进新人的速度也赶不上工作的增幅。”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员流失也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难题,“从基本功练起,通过大概一两年的时间培训,再经过相应的资质考核,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药剂人员。有时候好容易培养起来一个年轻人,没多久就因为高强度的工作离开岗位了。现在有些   ‘后继无人’的感觉。”陈占功说。
   “都说‘医药不分家’,但中药渐渐被边缘化了。中医为患者辨证、解决问题,中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药的质量、调剂水平上不去,也影响疗效。”陈占功介绍,在医院,医技人员进行针灸、拔罐等操作有相应的医技费,而药剂师的手工调剂工作却一直没有调剂费。“饮片调剂劳动并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同时也加重了医院的经济负担。”
同时,在高负荷的工作下,患者对药房工作的满意度也差强人意。“患者对药房最大的意见就是取药时间长。”陈占功说,“我们测算过,一个药剂师调剂7剂药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一个药师平均一天要调剂1000多剂药,有时候能达到1500剂。中草药毕竟不像中、西成药,成药像是快餐,中草药更像是餐馆的大菜,需要因人而异、因方而异进行加工、调剂、包装。中间环节多,为了避免错漏,我们也不能一味图速度。但是按着西医院的标准来衡量中医院的取药时间,的确有点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