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名家研究室简介
勤恳敬业 医德高尚
着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公元一八九九年,农历七月出生于河北宛平县三里河村,回族,经名伊德雷斯,是我国中医界德高望众的名老中医。
解放后,赵炳南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皮科学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担任过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北京医院、整形医院中医顾问,南陵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医研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等职。曾被选为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二、三、四、五、七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市人大常委,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他数十年如一日,对病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对医学怀有强烈的事业心,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付出了全部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漫长的行医实践中,赵炳南以他纯熟而精谌的医技,高尚而正派的医德,救治了不少顽癣痼疾,疑难重症,在不少老北京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赵炳南通晓中医经典着作,精湛中医外科医籍,擅治外科痈疽恶疮、皮肤疮疡、痰核瘰疠、术后瘘管以及全身感染等急慢性病症。对于中医皮外科理论及内用外用药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并多有创新。他的成功是和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学术思想分不开的。
长期的实践,使他见症多,认症准,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因而对疑难大症能做到胸中有数,辨析识病严谨,立法遣药切中。他认为,书不可不读,对于中医的一些精典医籍,有的不但要读,甚至还要会背,但并不意味着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这是激励他深入临床的古训。
对于传统的疗法,赵炳南有很厚的根基,就他的学术成果而言,某些虽源于古训,但超过古人。他常说:“十精不如一熟”。熟能出专,熟能生巧,这正是他学习的方法。他能从熟悉的传统疗法中,取其精华,融合自己的经验形成别具风格的变法。
春风化雨 撒满心田
建院初期,中医医院名医济济,荟萃一堂。大家热情高,劲头足,确实作出一定成绩,但也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大夫自卑感重,觉得处处不如西医;有的门户之见,对合作共事没有信心;有的身在医院心在家。面对这种情况,赵炳南在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能主动和大家一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处处以身作则,注意消除中西医之间、中医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门户之见,主动把自己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和盘托出,帮助建立健全皮外科室,做到了技术见面,团结合作,爱院如家。
参加医院工作后,通过下基层及农村巡回医疗,使他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帮助,为更多的劳动人民解除病痛。他觉得自己的心胸开阔了,视野宽广了,精力充沛了。他的“岂能尽随人愿,但求无愧我心”的信念,从此增加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要无愧于伟大的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中医药事业。
桑榆虽晚 红霞满天
记得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人老易松,树老易空,科学之道,戒松戒空”。赵老大夫虽年迈体弱,但对自己的学术创新和治学态度丝毫没有一点放松。
赵炳南爱说两句话:“知识不停留,经验不带走”。在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时,他说:“虽然我已经八十四岁,行医六十二年,还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还要钻研,还要攀登,还要挖掘,还要创新,绝不能在现有的经验上停留。经验不带走,就是说,把我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毫不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传给下一代,绝不带进坟墓。”赵炳南以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自己的诺言。
他抓紧有限的时间,仅1979年至1981年三年就整理了行医生涯、学术思想、治疗经验、饮食疗法等文字资料17篇,计七万字,其中向有关杂志发稿刊出七篇。写出湿疹等十个皮科常见病种的电子计算机中医诊疗程序文字资料约三万字。录音整理临床经验累积约20小时。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审阅稿件、院内外会诊等项工作及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室站负责人简介:
王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南陵县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志礼教授继承人。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来,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常见病、疑难性、复杂性皮肤病,如银屑病、小儿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损美性皮肤病、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临床经验丰富,取得较好疗效。
参加撰写多部专着和论文。曾主持和参与《养阴益气解毒法对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症状及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银屑病中医临床疗效提升系统研究》等课题。《凉血活血方治疗银屑病(白疕)血热证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参与主持《寻常性银屑病辨证论治方案优化研究》获北京市科委科技创新奖。
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南陵县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常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