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是用艾绒等灸材,点燃后放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或熏褽,借助温热这种外部的刺激来,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的原料很多,但已艾叶作为主要灸料。艾属于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固有“蕲艾”之称。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古代医家结合中医理论对艾灸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记述灸法最早的医学文献,治疗部分专用灸法的论述较多。《黄帝内经》中《灵枢》及《素问》两部分也有诸多论述,如《灵枢-官能》篇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及”。
艾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温经散寒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着。
(二)扶阳固脱
《伤寒论》指出:“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等。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因此艾灸有消瘀散结之功。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疾病,如乳痈初起等。
(四)防病保健
早在《针灸大成》中就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亦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
目前我院针灸中心在寒凝气滞、阳气下陷、瘀血互结等病证方面,应用灸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中,通过艾盒灸、隔盐灸神阙穴,使许多患者改善了排尿障碍。
艾条灸
隔姜灸